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抗日名將鍾學棟將軍在溫州

抗日名將鍾學棟將軍在溫州 作者簡介:先後在溫州民政、文化系統工作,長期從事近現代地方史研究,並偏重於民國史。職稱:研究館員 陳鈞賢 鍾學棟將軍,字無我,祖籍福建汀州(今龍巖市長汀縣),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生於廣東紫金縣城東門儒林街,廣州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 1927年任國民政府警衛師第二師營長。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奉命擔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代隊長,參加由蔣光鼐、蔡廷鍇指揮的第十九路軍對日作戰。上海圖書館收藏有鍾學棟當時的相片及事蹟。 1936年元旦在武昌與妻黃墨莊新婚,1937年6月長子武昌剛出生,時“八一三”淞滬抗戰又起,囑妻攜子返鄉,抱必死救國決心,再次奉命率部參加上海保衛戰,時任第八十八師第五二三團中校團附。在上海八字橋最先與日寇對陣鏖戰!繼又奉命開赴金陵參加南京保衛戰,在中央下令撤退後,他負傷九死一生從水西門城牆吊下,以木盆遊渡長江回武漢歸隊養傷,後參加武漢會戰,第八十八師傷亡迨盡!他奉命先後調任第五十八師三四七團和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三團少將團長,其部隊常以“秣桑部棟團”番號繼續出現在江,浙,皖抗戰前線!曾在浙江及安徽擊落敵機六架,生俘日寇少將師團長三員!鍾學棟將軍治軍紀律嚴明,八年抗戰,戰功卓著,其英名足以彪炳千古! 鍾學棟將軍一直反對內戰,而受到黃埔實力派的排擠打壓!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後,第十九路軍被調往福建“剿共”,曾為之痛心嘆息,徒呼奈何! 鍾學棟將軍從1940年10月開始至1943年9月奉令調贛,任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南昌軍校)中將銜少將高級教官前,一直以第三團團長率部駐軍溫州。 1946年8月22日,國民黨衢州綏靖公署在泰順成立浙閩邊指揮所,鍾學棟被調回任綏靖指揮官。由於他一直反對內戰,以致內部出現矛盾。 11月13日,駐東灣坑的國民黨泰順縣保警獨立分隊警長陶家瑞發動兵變,準備投奔共產黨,後因一警士背著輕機槍逃到百丈口向國民黨報告而失敗。鍾學棟也因處事不力,不久被調離。 1948年4月被國民政府委以特派戰地視察官,往天津督戰,由於一直不願打內戰,為了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著想,毅然在陣前起義,為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 1949年1月31日)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全國解放後在北京接受改造,五十年代初來到繼妻方玉仙家鄉,與幼子鐘方茅隱居浙江省金華孝順鎮。 1955年2月以歷史反革命罪判處徒刑五年﹐之後下落不明。據1983年6月金華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83金法刑申字第68號)獲悉:鍾學棟“現已病故。”“一、撤銷原金華縣人民法院1955年2月9日刑字第37號判決。二、對鍾學棟不以反革命論處。” 鍾學棟將軍是溫州人民永遠不會,也不應該忘記的抗日英雄!他在溫州的抗戰歲月不會因時間遠去,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他在溫州留下的足跡,必將會有後來者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追尋! 溫州抗日二大戰役揚英名 1941年、1942年、1944年,溫州先後三次淪陷,當時分別將淪陷的第一天定為“四一九”事變、“七一一”事變、“九九”事變,同時也將對日作戰的戰役名稱定為“四一九”戰役、“七一一”戰役、“九九”戰役。從當時第三戰區整體上來說,其戰役名稱又分別稱之為“永瑞戰役”或“浙甌戰役”、“麗青溫平瑞樂戰役”或“永嘉戰役”或“浙東戰役”、“麗溫戰役”等多種叫法。 鍾學棟將軍先後參加了“四一九”和“七一一”戰役。他的不朽光榮戰績見載於當年參戰部隊的戰鬥詳報、溫州地方報紙以及《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記》等文獻檔案資料。特別是“七一一”戰役,鍾學棟團的突出表現成為《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記》濃墨重彩之處:“三十一年五月間,浙東戰事再度爆發,滬杭寧紹之敵十餘萬人,沿浙贛鐵路分三路西犯,陷金衢,竄東永,繼犯縉麗,復以三千餘人沿甌江東下,於七月七日由麗水開始蠢動,經我國軍暫編三十三師鍾學棟團節節堵擊於石帆、海口、船寮、石溪、青田(縣城)、油竹一帶,在敵機多架更番轟炸掩護之下,拼擊爭奪者,凡三晝夜,敵主力旋竄至港頭南渡,於七月十一日分股越山竹嶺,經藤橋天長嶺,郭溪白塔地(應是“白塔殿”,自然村名,別名“白塔橋”,今溫瞿公路過其境)、渚浦山(今浦東和浦西以北山地,有“渚浦嶺”,位於郭溪東部,西南自渚浦村起,向東北至溫州城郊甌浦村止。曾為郭溪通往城區的交通要道)、新橋、黃橋(又名“鳳凰橋”,坐落郭溪凰橋村南,跨曹埭河。相傳有堪輿家認為此處為鳳凰吉祥之地,遂以鳳凰名橋,簡稱“凰橋”亦以溫州方言諧音而寫作“黃橋”。)、泥(應寫“嵇”ji;溫州方言讀音ni)師一帶,企圖進窺縣城,復被我暫編三十三師黃士韓團設伏痛擊,前赴後繼,戰況至烈,官兵殉職者二百二十三人(其中多數為鍾學棟團官兵)。” 鍾學棟將軍在溫州的的光榮戰績表現在1941年“四一九”戰役和1942年的“七一一”戰役,只不過“七一一”戰役打得更為慘烈,戰果更為輝煌。 1941年“四一九”戰役據我第八十八軍軍長劉嘉樹所呈之《溫州守備區永瑞戰役戰鬥詳報》(以下簡稱《劉呈戰鬥詳報》),戰役初始,由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三團團長鍾學棟擔任總預備隊指揮官,以其第三團第二營控置於瑞安附近,其餘控置於溫州東南郊大羅山一線,保持機動。 瑞安阻擊戰4月19日凌晨3時許,日軍先以兵力約100餘,由兵艦炮火行製壓射擊後,在南岸沙園附近登陸。至4時許,日軍飛機由艦起飛竄入我陣地上空到處轟炸,緊接著日軍“又一部約400餘,在機砲掩護下,掃除我沙園水雷封鎖線後,即在東山村附近強行登陸,瑞安自衛大隊與敵接戰後不支潰退,敵乃直撲縣城。我第三團第二營(附第三團迫擊砲連)當佔領隆山、西山諸要點,竭力抗拒。而敵又一股百餘人在蕭宅附近登陸,向莘塍、塘下進犯,企圖威脅我第二團第一營之側背,當經該團派隊於橫塘頭(汀東)附近向敵側擊,該敵遂遲滯於莘塍、塘下附近。此時,敵艦2艘、汽艇20餘隻,竄抵瑞安南門附近,以猛烈炮火向城區附近轟擊。7時許,敵一部登陸成功,約200餘猛向城區進犯。擔任城防之自衛大隊之一部,眾寡懸殊,激戰至13時,瑞安縣城遂不幸淪於敵手。此時,我第三團第二營腹背受敵,經分途抗拒,計擊沉敵艇2艘,斃敵40餘,敵則陸續增援,我第三團第二營在敵海陸空三面環攻之下,戰鬥至為慘烈,第四連長歐陽濟在隆山,第六連長徐志芳在西山均負重傷,兵士傷亡亦重,不得已轉移於城北萬松山口橫山一帶山地,佔領外圍繼續拒敵。敵佔領瑞安後,除留置一部於城區外,大部出動北犯。我三團二營極力堵擊,終以陣地工事被敵機砲摧毀,傷亡又重,無法獲得優勢,遂在瑞安以北山地與敵周旋。”(據《劉呈戰鬥詳報》) 灰爐阻擊戰4月19日下午5時,我第三團奉命固守橫塘山(今稱“牛山”)、營盤山(為西山的組成部分,包括內、外營盤山,其最高點為大家熟知的蓮花心)、渚浦山(其東向有最高點君子峰)一帶陣地同時,命令軍士隊先在新橋灰爐一側,利用背依西山,前有塘河可傍的有利地形,與敵接火予以迎頭痛擊。 5時30分,敵後續部隊增加約1000餘人,對我陣地猛烈砲擊。 6時30分,敵攻占橫塘山,一股約200餘向溫州城區疾進;另一股約三四百向西移動,企圖與我爭奪城郊戰略高地——營盤山和渚浦山的製高點蓮花心和君子峰。 7時40分,我第三團在新橋利用既設工事及河川以熾成火力拒敵前進,戰鬥激烈,沿河一帶敵屍累累,我亦略有傷亡,敵有增無減,情況緊急萬分;另命令渚浦山部隊抽派一部向婁橋側擊,以解當面之危。 當晚,我三十三師指揮部根據第二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浙東海防總指揮俞濟時電話指示:“應以有力之一部固守永嘉城區,其餘部隊向西前進,利用既設工事,拒敵西竄企圖。”下達如下命令:“一、第三團於明日拂曉前,以第一營會同國民兵團及警察大隊,統歸該營長指揮固守之,並掩護人民之疏散。鍾團長率領該團(欠一、二兩營)及軍士隊、榮譽隊、工兵連及保安第八大隊之一中隊於明日晨一時,逐次掩護佔領太平嶺、太平山之後,準備爾後之反攻。二、第二團第三營附甌江砲台第一分台仍固守甌江南岸,防止敵艦艇之闖入,切須注意側背敵之攻擊,萬一情況變化,通信中斷後,該營應留置敵後擔任海擊,張團長率領該團(欠第三營)即部署攻擊北犯敵之側背,萬不得已時,應向華亭山、百岩山一帶山地轉移,設法與本部聯絡。三、予現在太平寺,明晨3時後,在戴宅村附近。”並對第三團第二營下達具體行動命令:“一、北犯之敵約10餘人刻竄抵新橋附近與我第三團及軍士隊戰鬥中,另一股敵約300餘刻竄抵渚浦山附近,又一股約200餘,攻占我橫塘山後向北疾進,有向我兩翼迂迴模樣。二、第三團第一營準備今晚攻入城區,固守以掩護人民疏散。本部及第三團第三營擬今晚轉移永嘉以西石垟山、石盤山、大屏山一帶山地固守,準備爾後之反攻。三、該營應即調動現有兵力於瑞安以北山地,隨時攻擊瑞安之敵,於明黃昏以後即須轉移於永嘉以南山地,佔領塘山附近,策應主力之作戰。”(據《劉呈戰鬥詳報》 ) 4月20日凌晨3時,我方陣地營盤山、渚浦山一帶均被日軍搶占。第三團鍾學棟團長率領所部遂次退守溫州城區西部的藤橋石指山、石垟山、大平山一帶,就地構築工事,防敵西犯。拂曉,敵機4架竄入我陣地上空低飛,投彈轟炸,敵炮多門復向我陣地及溫州城區附近猛轟,並有敵一股約500餘人,向我正面攻擊外,其大部轉向溫州城區,從東、南、西三面圍攻我城區守備部隊、永嘉自衛大隊及永嘉縣警備隊。我第三團第一營錢營長率部在敵機低空轟擊的艱難情況下,依城力拒,堅持至中午12時,城東被敵突入,與敵巷戰,官兵大多應戰,相持至下午1時,受敵陸空壓迫,無法立足,不得已以一部掩護由甌江北撤,城區於是時被敵侵入。 岩門遭遇戰是“四一九”戰役中最為著名的戰鬥之一。 “4月23日拂曉,敵艦30艘溯江西竄,企圖在我後方登陸施行迂迴。敵機4架、炮4門於更番轟擊之下掩護前進,我鍾團(鍾學棟團長指揮的第三團)沉著應戰,敵不得逞。14時,梅嶴之敵一股約300餘乘艇南竄,在吳渡(今稱“漁渡”)外附近強行登陸,進犯澄沙橋,同時岩門山附近江西之敵,在敵炮掩護之下,爾紛紛登陸向我攻擊,當面之敵復西向猛攻並施放毒彈,我軍三面受敵依然奮抗,榮譽軍士隊官兵傷亡尤重。激戰三時,迫於機砲之威脅過甚,陣地已呈動搖之勢,堅持至17時,石塔山、鳳凰山、嶼頭山相繼陷落,我為避免與敵決戰,遂命第二團於澄沙橋、黃橋以西一帶山地,掩護第三團之轉進指揮部,移設於源口附近,第三團即在天長嶺、週嶴、馬嶴一帶,派出警戒主力保持集結。爾後,我在岩門山附近江面擊沉敵艇3艘,斃敵400餘,我傷亡亦重。”(據《劉呈戰鬥詳報》) 岩門戰鬥陣亡的許振東和金林的壯烈事蹟尤為突出。 1942年4月19日《溫州日報》以《岩門兩烈士》為題予以介紹。 1941年4月23日,以勇悍善戰著稱的第三團第九連連長許振東率領全連官兵與第三連一起扼守岩門楊府山(在仰義中東部,今稱洞橋山)。官兵們個個抱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誓死反擊進犯之敵,先後三次粉碎敵人有飛機、大砲掩護的登陸企圖。我軍反复衝殺,失而復得,情緒悲壯,戰況激烈。當堅持到午後2時,許振東連長不幸彈穿左胸英勇犧牲。許振東(1903-1941),熱河赤峰人(今屬內蒙古)。曾參加北伐戰爭,先後負傷七次。遺有髮妻殷鳳雲和七齡之愛女遠僑湖南省衡陽。 金林與許振東同日犧牲,但他是在陣地激戰兩晝夜,打退敵人第二次進攻時。當他胸部被敵人子彈穿透,仍然奮不顧身,對來勸扶他的戰友大聲呼喊:“殺!殺!殺!此殺鬼子時也!”終因流血過多,倒在楊府廟前沿陣地。金林(1918-1941)浙江省諸暨縣人,世居坑西鄉白峰嶺下。 “家小康。父熊飛,有子三人,烈士其仲也。杭州安定中學畢業。”曾由第三團保送總司令部軍官隊深造,在四千學員中,獲射擊冠軍,以一等射手聞名連隊。 1939年回本團,升為迫擊砲連第九連準尉排長。 1940年保送第三戰區幹訓團第二期學員隊受訓,回團升為第三連少尉排長。他平日生活非常節儉,衣服破舊不肯換新。有戰友曬笑之。則正色曰:“方今抗戰時期,物質缺乏,生活艱困…豈可羨紈絝之流,學奢侈之輩乎?” 4月26日10時,我暫編第三十三師奉第八十八軍轉來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劉建緒電飭:“應在甌江兩側地區,機動堵截,拒止敵軍西竄等,因當即遵照所示妥籌部署”,12時下達“兵力重新部署待機反攻”命令,第二團兩個營的兵力置於甌江以南的寶昌嶺(今仰義中西部)周邊山地,“沿江各要點配置警戒,防制敵艇西竄”;第三團兩個營的兵力置於甌江以南的饅頭駐(今仰義西南部)周邊山地,“扼要設伏構築據點工事,大部保持機動,以策應瞿溪南北地區之作戰,以上各部隊限明日拂曉前配備完畢。”(據《劉呈戰鬥詳報》) 4月28日8時開始,我第二、三團遵令實施攻擊前進,敵以猛烈炮火頑抗,激戰至午,鳳凰山(即黃山,在仰義東部)、塔山(即太山,在仰義東部)、楊府山(今仰義中東部的洞橋山)、岩門山(與洞橋山鄰近)等處之敵被我擊斃200餘後紛紛潰退溫州城區外圍。 仙門堵擊戰是“四一九”戰役中又一著名戰鬥。發生在日軍撤退前夕,岩門、慈湖戰鬥之後。 4月30日,我軍主力在城區西、南、甌北三面壓迫敵軍,促使敵軍作出原路撤退的抉擇。當晚,我第三團第二營在溫瑞塘河慈湖山灣附近設伏擊,沉敵艇2艘,斃敵30餘,我傷士兵10餘名,陣亡5名。 5月1日5時許,日軍200餘在飛機四架掩護下,由溫州城區向瞿溪竄犯,企圖打通從桐嶺撤向瑞安的路線,被我第三團堵擊於仙​​門山一帶。激戰3小時敵敗退。下午3時,我暫編第三十三師發現溫瑞敵軍“日來調動頻繁,刻桐嶺附近有500餘等情。當時為顧慮該敵迂迴我右側,決心重新部署。”在下午7時下達命令,我主要兵力部署,重點仍在“阻敵西竄”。 5月2日凌晨1時,我師指揮部(時在離城區16公里以外的西部山區源口鄉)對溫州城區日軍作出“該敵為受我連日壓迫,確有動搖模樣”的判斷,下達“決心乘機反攻以全力收復永嘉”的電話命令。凌晨3時20分,我第二、三兩團同時開始向東推進攻擊渚浦山、雙墳山(在渚浦山和營盤山之間)等處之敵。拂曉,第三團第二營和第二團分別攻占營盤山、雙墳山。中午11時,我第二團第三營一部由西門突入城區,退卻之敵在兩架飛機低飛掃射掩護下,沿溫瑞塘河和婁橋——老竹——桐嶺方向倉皇南竄,溫州城區完全克復。 5月3日,向瑞安窺竄之敵因受我追擊部隊繼續壓迫不敢逗留,紛紛登艦向飛雲江方向海外竄逸。上午9時瑞安光復,標誌“四一九”永瑞戰役告一段落。 1942年“七一一”戰役據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暫編第三十三師麗青溫平瑞樂戰役戰鬥詳報》(以下簡稱《1942年戰鬥詳報》),戰役初始,由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三團團長鍾學棟率其主力部隊控置於溫州和麗水交界的青​​田縣一側,處在保衛溫州的最前線。 青田伏擊戰1942年6月25日,日軍攻占麗水後,立即著手準備進攻溫州。 7月9日,我第三團團長鍾學棟親自指揮在甌江北岸青田縣小源村、黃街、櫻花路村等處伏擊南犯日軍之一股,敵後續部隊續增至1000餘,戰鬥激烈;敵另一股300餘,由船寮南竄石溪,分一股約60餘,游水圖渡南岸也經我河邊村部隊猛擊,斃敵20餘。我第一團(團長黃士韓)樓營(樓營長所部)在第三團極力抵抗,確保陣地同時,奉命開赴甌江南岸距離溫州城區21公里的郭溪區澤雅附近,向西北警戒。 “午後,北岸之敵源源增加,經我(鍾團)唐營節節堵擊,終以眾寡懸殊,該營於予敵相當打擊後轉移南岸,青田縣城遂為敵攻陷。旋敵复移兵南犯,一部約100餘在川頭附近強渡,佔領2830高地。另敵一股約300餘,在石郭村附近強渡成功,向我鍾團右翼挽回危局,嗣因小旦指揮所受敵威脅,我鍾團在南岸三角地帶作戰,處處受翼挽回制,加以官兵犧牲重大,傷亡相繼,且處敵三面危圍之下,態勢極為不利,為避免消耗俾應付爾後戰鬥之變化,乘夜向仁莊村附近轉進。當晚,本部以青田方面電訊中斷,情況不明。為適應戰局變化,便利指揮計,指揮部及師司令部於12時向澤雅推進。除永、瑞、樂地區守備任務飭由第一團黃團長負責,及電飭各縣國民兵團長遵照本部指示,妥為戒備外,並以佳酉電報總司令。”(據《1942年戰鬥詳報》) 7月10日晨,日軍為牽制我兵力,在海上出動艦艇七八艘,在瑞安飛雲江南岸東山附近強行登陸,敵機2架在上空掩護,經我瑞安自衛大隊猛烈抵抗。與此同時,盤踞青田日軍派出一股約50餘人,乘帆船沿甌江順流東駛。沿途經我部隊和各縣自衛隊設伏阻擊,但因日軍擁有海空協調作戰之優勢,其勢難以抵擋。 青田反攻戰 7月13日下午瑞安淪陷。我暫編三十三師作反攻部署,並不斷襲擾溫州。當晚,我第三團遵令反攻青田縣,鍾學棟團長親臨前沿陣地指揮山炮,集中火力猛射困守縣城的日軍,斃敵甚多。同時,以突擊隊利用夜暗,於西北山地向城區突進,敵不支,紛沿北岸向溫溪方向竄去。青田完全克復,第三團留一營兵力守備,主力由團長率領即開赴溫州藤橋澤雅集結,為師之機動部隊。 蓮花心爭奪戰7月16日上午9時,敵一股約四五百人,由灰爐出新橋,在飛機兩架的掩護下,向我郭溪一帶猛犯之後。第一團於仙門附近極力堵擊,並以迫擊砲向敵集中猛射,敵傷亡累累,仍向新橋方向竄退。我第一團之一部,自晨至未,先後攻占太平山、東嶴山、渚浦山等處要點,並向營盤山壓迫。敵固守營盤山及雙墳山,與我相持激戰至暮,我迄無進展。至12時,我第一團一部突入營盤山,紛以手榴彈向蓮花心猛擲,奈敵憑堅死守,火力熾盛,我無法立足,不得已仍退守渚浦山。當晚,我第三團臨危授命派兵一部,經嵇師、白樓向雙墳山之敵攻襲,策應第一團作戰亦未奏效。 7月17日拂曉,我第一團攻擊部隊仍繼續與蓮花心守敵展開猛烈攻勢。我第三團團長鍾學棟奉命親率第二營(缺第六連)附山炮一門前來增援,協同作戰至中午,“火力到處,敵焰頓挫,惟以我砲彈多未爆發,且舊式山炮,又屬直接瞄準,對目標之觀測及射向之變換,更多不便,是故收效極微。”戰鬥至下午5時,敵人在機砲配合下開始向我反撲。出動一股約200餘兵力,沿甌江南岸出下垟(在今雙潮西北部),迂迴側擊我第三團第二營劉營長率部指揮的陣地。戰況對我頓形不利,鍾學棟團長立即親率預備隊及時趕到予以迎頭堵擊,始轉穩定。至入暮時分,雙方戰鬥處對峙狀態。夜晚9時,瑞安日軍為數四五百人在飛雲江北岸的九里集結,準備沿溫瑞塘河北上增援溫州城郊之敵。夜10時,我暫編第三十三師指揮部接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電飭:“以現態勢,向永嘉、瑞安之敵攻襲,尤須伏擊截敵部隊及輜重,切斷永瑞間敵水陸交通,妨害其掠奪,並將派出攻襲兵力,及部隊長名稱,及部署具報。”除電複外,即命令各團以現態勢,加緊攻擊。第三團即以新的戰斗狀態迎接新的戰鬥。 (據《1942年戰鬥詳報》) 寶昌嶺堵擊戰7月22日以來,日軍為防止我軍反攻,在溫州城區外圍要點構築工事,並將通各鄉之交通要道及橋樑等,實施阻塞破壞,作固守準備。與此同時,還從海上增加兵力約五六百人,另有憲兵一小隊,均從甌江登陸進入。 7月24日晨,敵一股約400餘,出西郊沿甌江南岸公路經白樓、岩門,於中午11時抵達下園村附近,向我寶昌、嶺頭(今仰義中西部)一帶襲擾,被我第三團部隊堵擊後,於25日竄抵江南上村、下龍村附近,一部北渡進入永嘉縣朱塗農村劫掠物資。我第三團部隊跟踪追擊,敵除以一部據守大尖山及山竹(洲)嶺與我對戰外,一部沿江竄向溫州城區。 東寶山堵擊戰7月27日盤踞溫州城區日軍一股約200餘,汽艇3艘,帆船10餘艘,於10時左右,沿甌江水陸並進,向青田縣方向移動。我第三團即派一部馳往敵人陸路必經之路仰義澄沙橋附近山地進行截擊,下午1時發生激烈戰鬥。同時,敵人以騷擾大尖山、山竹嶺一股策應,達到掩護西進之一股通過後,即竄回溫州城區。 7月28日,溫州西犯之敵陸續增至400餘,沿甌江南北岸向青田縣進犯。我第三團守備青田之第一營在唐營長的指揮下,於南岸之東寶山及北岸塔山節節堵擊。激戰至下午2時,敵一部沿青田縣城以北山地迂迴攻陷青田縣城。唐營長乘敵人兵力分散之際,集中主要兵力將南岸之敵堵擊於東寶山附近,使其無法前進,於當晚退到溪口附近北渡,29日晨會合青田縣城之敵。我先以小部隊對敵不斷攻襲,繼而進行反攻,迫使敵人沿大溪北岸向船寮方向竄退。 蓮花心爭奪戰7月29日,我師指揮部以艷申漢克電令:“第一團應以一部兵力,於本晚6時向太平山、渚浦山一帶。第三團應以一部兵力向戴宅尖戴宅村、泥(嵇)師村、石山、石指山一帶,分別搜索前進,務期獲得敵情,與敵保持密切接觸,並相機攻克永嘉(溫州城區)。”(據《1942年戰鬥詳報》) 7月30日拂曉,我第一、三團各以一部向指定地點搜索前進,先後將太平山、東嶴等處敵之警戒部隊驅逐。午後進占渚浦山後,即乘勢向營盤山守敵猛攻,激戰至酉,迄未得手。當晚,第一團以一部利用夜暗,向新橋迂迴,襲擊敵之左側,亦未奏功。雙方一直對峙至8月1日,凌晨1時,我第三團第三營向營盤山、翠微山、雙墳山等處之敵猛攻,激戰約2小時。第三營第八連一舉攻占營盤山最高點蓮花心,第七連亦佔領雙墳山,我即離開高地分向城區突進。敵人在拂曉時,分三路與我爭奪蓮花心等周邊戰略高地。一路約100餘人,逆襲蓮花心;一路約200餘,騎兵四五十​​,炮1門,反攻雙墳山;一路約100餘人,出新橋迂迴渚浦山。我第三團第七、八兩連又返回蓮花心陣地與敵激戰終夜,官兵精力已疲,且受優勢之敵壓迫,漸陷困境。為避免消耗,逐次掩護退回原渚浦山陣地。 8月13日,我師指揮部綜合各方情報,判斷溫州城區之敵確已動搖,為把握戰機,當令第一團派副團長率兵一營,附第三團之一部,推進於石指山、石垟山、渚浦山附近,向營盤山、雙墳山等處之敵實施夜襲。 8月14日深夜1時,我第一團副團長率部向營盤山、雙墳山之敵猛攻,出敵不意,一鼓攻占營盤山、蓮花心,敵退守西山陽嶴、東嶴一帶山地頑抗。天將拂曉,城區敵炮向營盤山猛轟,西山之敵死力反撲,爭奪激烈,惟我遭敵猛烈反攻腹背受敵,傷亡至重,苦戰至暮,終無法立足,逐次轉進於鳳凰山、白塔地一帶。我第三團主力連日在藤橋一帶伏擊西竄之敵;瑞安自衛大隊奉命向溫州城區推進,威脅敵之側背;犯甌江北岸之敵,經樂清自衛隊襲擊後,於14日全部登艦他去。溫州城區之敵迫於形勢再難久踞,於8月15日拂曉,在飛機兩架掩護下,傾巢向藤橋方向增援,企圖掩護西犯之敵從麗水掠奪的物資,滿載帆船準備沿甌江東駛出海。當天下午1時溫州城區完全克復。 藤橋伏擊戰8月14日溫州光復前夕,我第三團主力固守在溫州城區西部藤橋轄區之甌江南岸。上午7時,日軍出城,一股約500餘,馬20餘匹,炮1門,西犯至黃橋、正嶴、寶昌嶺、林山一帶,向我左翼迂迴。我第三團沉著固守,堅強抵抗,支持至下午5時,敵無寸進。 8月15日拂曉,我第三團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砲激戰於西線一帶陣地,伏擊傾巢向藤橋方向增援的日軍。第三團以一部迂迴寶昌嶺,進擊敵後;第一團副團長率部向當面之敵猛攻,敵受我前後夾攻,倉皇應戰,全部向山竹嶺方向潰退。午後,第一團副團長率部向城區挺進;第二團團長湛廷輝奉電命集結兵力配合第三團尾敵追擊,以達殲滅敵軍之目的。下午5時,殘敵竄抵西周外垟村、橫山村、仁地村、下灣村、驛頭村(均屬今藤橋臨江)。在雲盤、罔灣底、楓林嶴村、山竹嶺腳等處,發現敵之警戒部隊,由我第三團一部跟踪尾擊。 16日拂曉,我第三團主力由鍾學棟團長親率,佔據驛山一帶山地,將敵大部猛烈壓迫至驛頭村附近。相持至午,敵在飛機兩架掩護下北渡,沿江西渡。據驛頭村老人傳說,日本兵曾進到嶴底村(在驛山之麓)見有明代文物古蹟聖旨亭而生畏卻步退去。現在歷史真相告訴我們,完全是因為鍾學棟將軍之抗日神威顯赫,庇護了當地百姓。 青田追擊戰8月17日,潰退至青田港頭附近之日軍殘敵,處在被我三麵包圍態勢,經我第二、三兩團前後夾擊,殲滅100餘,並擊沉敵船10艘。上午8時,敵一股向大尖山方向移動,由我第一團第三營開赴五鳳垟向北搜擊。入夜,敵主力竄踞水南附近。 8月18日晨至下午3時,我第三團一部及第二團第一營協同作戰,擊退水南之敵,繼而佔領平堰及塔山,逼迫青田縣城之敵沿大溪兩岸狼狽北竄。 19日凌晨2時,我第三團第二營劉營長率部追敵至東嶴浦附近之上百部,發現敵情,因黑夜水深流急無法渡河,即以火力隔岸猛射。劉營長在雙方對峙中光榮負傷,仍然堅持指揮作戰。 20日拂曉至下午1時,仁潭、雷石及上百部等處之敵,經我第三團猛力壓迫,紛紛向船寮、芝溪頭、海口潰退。 21日,我第三團乘勝追擊至海口附近,發現敵人正準備早餐。我即佔領海口以東山地向敵襲擊,並以一部由東南街口向海口集市區突進,敵惶恐之餘,不敢應戰。遺棄甫熟之飯100餘鍋,烹好之雞200餘隻及其它牛肉、豬肉給養品至多,紛向麗水方向逃竄。至此,暫編三十三師防區既無敵踪,即決心重整防務,整理部隊。第三團奉電令開回青田縣城暫時休整。 25日,第三團團長鍾學棟接到師長蕭驥勉電飭:“即率該團附溫守部重迫擊砲一門,兼程向麗水推進,追擊敵軍並相機克復麗水。”(據《1942年戰鬥詳報》) 26日,鍾學棟團長親率主力部隊向麗水挺進。 27日下午1時,鍾學棟團長親臨前線,在塔下指揮迫擊砲​​向城區砲擊,並以一部兵力向廈河及後街搜索前進。當夜,指揮主力部隊向城區猛攻同時,發動海溪、葉店兩鄉壯丁1000餘名,佔領水東村東北一帶山地,鳴槍放火,威脅城區之敵。敵在我軍民合力包圍下,乘夜到處縱火以作掩護,經九里、巖泉村向桃花嶺、縉雲方向逃竄。 28日拂曉前,麗水城區由第三團完全克復。 有關第三團參加“七一一”戰役的更貼近歷史真實的檔案文獻資料,當推鍾學棟將軍在當年親撰的一篇《祭文》。為完整保留來之不易,且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特全文載錄,以饗讀者。 祭 文 鍾學棟 維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國軍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三團團長鍾學棟及全團官兵暨各界來賓、民眾代表等,在永嘉茶山追悼三十一年溫處戰役,三十三師第三團陣亡烈士之靈前而吊曰:靈哉!倭寇瘋狂,暴比豺狼。無端啟卹,陷我邊疆。已佔東北,又踞京杭。焚掠姦殺,我民遭殃。凡我同胞,目裂心傷。幸我領袖,決心抵抗。有誌之士,別井離鄉。拋妻棄子,加入戎行。義憤填胸,齊赴戰場。誓殲倭寇,保國保鄉。保全妻子,保全爺娘。槍林彈雨,不慌不忙。我旗所指,我武維揚。去年夏季,敵犯金衢。學棟奉命,率部北馳。一戰石帆,再戰海溪。船寮圍擊,驚散敵騎。青田之役,更顯軍威。永嘉克復,乘勝猛追。港頭圍擊,殘敵披靡。八月十八,追至青田。我渡大溪,敵棄城垣。夜追百部,敵部燃燈。被我猛襲,狼狽逃生。民伕四散,輜重滿田。欲留不可,欲退不能。追至海口,適敵早飯。被我猝(cu)襲,魂飛魄散。豬肉雞肉,鍋中熟飯。不敢回顧,只圖逃避。我軍進街,不炊而食。我軍肚飽,鬼子肚饑。陽光如火,敵逃如飛。退至錦水,叫饑叫疲。民伕見狀,興奮忘饑。我軍飯後,指問敵屍,何苦​​來此。追至麗水,敵更驚慌。我炮攻城,敵炸機場。且戰且退,狼遁東陽。八月念八,麗水重光。溫處同胞,得歸家鄉。祝捷勞軍,美酒豬羊。勞軍鉅款,慷慨輸將。惠我厚貺(kuang,)贈我錦章。諸君雖死,姓名永香。殺身成仁,千古名揚。數千軍民,齊集會場。竭誠追悼,獻花獻觴(shang)。招奠英靈,來格來嘗。佑我後死,體健身康。為你報仇,為國爭光。嗚呼尚饗(xiang)! 愛民擁軍人民記念鍾將軍 鍾學棟將軍作為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三團團長在溫州三年,特別注重愛民擁軍工作,以致過去70年,至今茶山地方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還念念不忘當年的情景。 1941年溫州“四一九”戰役前後,鍾學棟團長著手做四件事:第一是積極宣傳抗戰;第二是感謝人民支前;第三是償還地方借米;第四是倡導敬老憐貧。 積極宣傳抗戰鍾學棟團長非常重視抗戰宣傳。 1940年10月,剛由浙西移防溫瑞,便為提高民眾抗敵情緒,增強抗戰力量起見,組織部隊文藝骨幹,成立團部​​抗敵劇團,創作排演國防戲劇。特定11月4日夜起,假座五馬街的中央大戲院(今大眾電影院)舉行公演。要目計有:㈠《浙西一角》(話劇)、㈡《劉先生從軍》(嵊劇)、㈢《活捉》(滑稽劇)、㈣《出征探母》(平劇)。並藉《浙甌日報》的報導,廣而告之,“歡迎各界參觀,不取分文”。 1941年元旦,部隊團部駐茶山,特意選擇元月2日在附近的瑞安仙岩地方舉行數千人規模的軍民聯歡大會。先由部隊抗敵劇團表演話劇《中華兒女》、《打衝鋒》、《啞劇》等數幕,情景至為熱烈。 感謝人民支前1941年5月2日溫州光復,鍾學棟團長深感抗戰勝利,有將士在前線流血,更有人民大眾的支持。當4月19日事變發生後,瑞安縣城淪陷,敵人迅速北上,越過溫瑞交界的桐嶺向溫州城區進犯。我第三團在郭溪一帶集結,準備堵擊敵人。幸有外嶴地方保長徐永新深明大義,號召全保壯丁參加支前,同時親自率領壯丁與部隊密切合作,在與敵人激戰的最前線,都能看到擔任嚮導或救護或運送彈藥或送飯送水的農民兄弟們的勇敢身影。 6月6日,鍾學棟團長特派一位副團長攜特製獎狀一幀送到外嶴地方,親交徐君永新手中。其文云:“民國三十年四月十九日,倭寇在瑞安登陸,經桐嶺轉永嘉。二十日侵入永嘉城,姦淫擄殺,慘不忍睹,為永嘉空前未有之浩劫。本團於二十四日奉命向永嘉之敵攻擊,在外嶴附近,集結攻擊準備。外嶴保長徐君永新恨敵寇之殘忍,率領全保壯丁與本團合作,使本團作戰得到不少便利,於五月一日將永嘉之敵完全擊退,永嘉、瑞安相繼克復。永瑞民眾得重見天日,徐君永新實有功焉。特給此狀,以示褒揚而實紀念。”還另致函永嘉縣政府亦予褒獎。 償還地方借米第三團自1940年10月,由浙西移防溫瑞擔任防務時,中間曾一度因食米接濟不到,向各鄉借用。 1941年“四一九”溫瑞戰起之前,深恤民情的鍾學棟團長命令下屬以折價方式償還,通知鄉公所派人具領。部隊在流動作戰過程中,又再次向地方借用食米。 5月戰事結束,溫州百姓在歡慶光復的同時,表現出空前的擁軍熱情,踴躍捐糧支援軍隊。值此時艱年歲,鍾學棟團長深為老百姓幫助軍隊盛意所感動。他陸續派出軍隊幹部到駐地附近鄉村開展擁軍愛民活動,並深入偏遠山區調查落實戰爭期間借米償還款及現品償還情形。 倡導敬老憐貧1942年1月,第三團駐軍茶山,鍾學棟團長在農曆過年到來之前,積極倡導敬老憐貧,定2月9日農曆念四夜,過傳統小年的時候,召集地方60歲以上老人,舉行敬老會,每位送豬肉1斤、手杖1根。並派出乾部深入山村冷嶴了解民情,對每一貧苦人家送食米1斤、國幣1元,雖然數量不多,卻是禮輕意重,充分錶達了一位抗日愛國將領對貧苦人民的異常憐恤情懷。據今年87歲高齡的茶山谷斌臣老先生回憶,鍾學棟團長在茶山的駐軍時間僅只一年半上下,給人印象非常深刻——他的軍人氣質與眾不同,身材長瘦,儀表非凡,平易近人。今年77歲的王學釗先生說,當時他還只是五六歲也有深刻印象,團部駐在岩松相家的諸宅大院(今飛鳳里10號),有時從門口經過,看到鐘團長騎著軍馬,喊他鍾團長,也會跟小孩笑著打招呼。 1942年“七一一”戰役前後,鍾學棟團長的愛民擁軍工作重點體現在關心士兵籌募醫藥費和舊衣、追悼陣亡將士撫慰烈士家屬方面,由於他深得民心,老百姓的擁軍支前熱情始終不減。 關心士兵籌募醫藥費和舊衣1942年3月至1943年5月的近一年時間,先後兩次戰役,我參戰部隊傷亡情況以暫編三十三師第三團和浙江省保安第四團為重。據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戰鬥詳報》:1942年7月7日至8月18日,“溫州守備區第三十三師參加麗、青、溫戰役抗擊日軍入侵後,軍官、士兵陣上傷亡計1184人,其中死亡514人,傷殘186人,失踪484人。”鍾團長一直為士兵的醫藥費缺口積極想辦法,一種是在參加地方祝捷擁軍活動,或擴大國民月會及紀念縣城光復大會,或追悼抗日陣亡將士活動等場合親自發表演說,宣傳抗日英雄的戰鬥精神和模範事蹟;一種是發揮軍隊幹部的文藝特長在駐地開展抗戰宣傳激發民眾愛國熱情,至今茶山街洞橋頭的一棵大樟樹還留有當年切刮開樹皮作宣傳欄的痕跡,約高80厘米,寬50厘米,由團部副官周亞章用顏體銘刻: “模範軍魂”——抗日烈士施國鴻於1938年8月在湖北應城英勇殺敵事蹟。 (有關鍾團長在茶山情況,請詳見谷斌臣1996年8月8日撰文《軍人鍾學棟》) 茶山老人谷斌臣(右)和王學釗在大樟樹下合影 點擊像片 軍人愛民抗日得民心,人民齊擁軍,鍾團長為士兵籌募醫藥費和舊衣陸續得到各界的積極響應,捐款贈鍾團合計1萬7千2百元,外加千斤丹1百包。其中,梧埏區在3月和9月捐兩次共2千元;瑞安各界在5月捐5千元;9月,吳百亨藥房捐千金丹1百包、永嘉縣善後委員會撥助1萬元、廣仁昌綢緞局同仁捐2百元。 (據1942年《溫州日報》)鍾團長不但想到本團士兵還想到浙保四團因抗日負傷的士兵,於1943年1月22日在《溫州日報》刊登《陸軍第三十三師第三團、浙江省保安第四團聯合遊藝會啟事》,特聘請二二劇團於2月5日(農曆正月初一)在府城廟表演平劇,以籌募士兵醫藥經費。 1943年5月10日《溫州日報》 刊登一則以鐘團長個人名義發的:“鍾學棟啟事本團籌募舊衣事,截至五月七日止共收到八百套。各鎮保如尚收有現品或代金者,請於五月十日以前迳送護國寺本團副官室,以便結束登報公佈。”文字不多,卻讓我們看到,一位抗日愛國將領在國難當頭的艱難歲月,正確處理軍隊與國家的關係,並難能可貴的體現廉潔奉公的可敬之風! 鍾學棟以“卅十三師第三團團本部”名義在1941年2月14日《溫州日報》刊登的一則廣告,說明一位抗日愛國將領在國難當頭的艱難歲月,憂國憂民,愛民愛兵的一貫性,不妨錄此,讓讀者自己品味:“勉棟部招商承製士兵布鞋廣告:本部須做輪胎底運動鞋式樣黑布鞋二千六百雙,如願承製者,可到府前街松林齋紙號取閱、直接參看式樣,期限日期及地點,詳章程內。” 追悼陣亡將士撫慰烈士家屬 1942年5月10日上午8時,在梧埏區舉行抗敵殉難人員追悼大會,駐茶山第三團團部、團長鍾學棟、士紳葉嘯谷(據1919年8月10日印《永嘉新學會會員錄》:名風虎,以字行;“北大理預科肄業;永嘉膺符鎮南湖”人。)、葉廉夫及各鄉保長、小學教員暨陣亡家屬四百餘人與會,區長趙士佳主祭,致追悼詞,鍾團長、葉嘯谷相繼演說,辭甚慷慨悲壯,聞者莫不動容。大會竟,鍾團長分贈抗敵陣亡家屬每人國幣10元,接著又與鄉保長一起陪同陣亡家屬在區署共進素齋,區署還僱道士在普濟寺超度忠魂,搞了一天。家屬皆得安慰並深表感謝。 1942年“七一一”戰役之後的9月27日,梧埏區士紳葉風火(虎)、周復勉、邱鳴和等深感,此次敵寇竄擾,本區因近城而損失最大,幸賴我軍英勇作戰,積極反攻,溫州光復,厥功甚偉。特共同發起在區署舉行祝捷擁軍大會,邀請天聲京班表演京劇,計出席軍政首長有浙江省保安第一縱隊中將司令、暫編第三十三師師長兼溫州守備區指揮官蕭驥勉,第八區專員張寶琛、永嘉縣縣長李則淵及全區士紳、區長、鄉鎮保甲長共5千餘人,盛況空前。會上,由葉風火代表全區人民向蕭司令暨瑞安自衛大隊獻旗。會後,舉行忠烈祠奠基典禮,公祭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 9月27日前後,溫州城里或郭溪區或瞿溪鄉,均有士紳張一鳴、葉志飛等主動發起追薦超度陣亡將士或向軍政長官獻旗。一時間祝捷擁軍活動在城鄉間搞得轟轟烈烈,其影響從民間普及到軍營。 1943年清明節之際,鍾學棟團長為進一步激發廣大民眾的持續抗戰熱情和鼓舞廣大官兵英勇殺敵的不懈士氣,特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醞釀和籌備,選擇第八區專員張寶琛、永嘉縣縣長李則淵在4月12日參加瑞安林損公祭禮後即於是日往茶山指導鄉政的機會,定4月13日和14日上午9時,均假茶山徐氏宗祠相繼舉行軍民聯歡會和追悼去年溫處抗日戰役第三團陣亡官兵追悼大會,會場滿掛各界惠贈輓聯挽章,莊嚴肅穆中透露出異常熱烈的抗戰情緒。城區各界慰勞第三團之衣褲一批,由張專員於軍民聯歡時交該團士兵,士兵領受之後異常感謝。 4月14日追悼會由董代指揮官主席,祭文由鍾學棟親撰,並宣讀,辭意悲壯。 安民信息和離溫啟事1943年5月,我第三團移防溫州西郊西山護國寺後,鍾學棟團長為了使官兵熟習射擊技能及增進射擊興趣,於5月16日、17日在駐地附近山地舉行實彈射擊比賽,特於此前給《溫州日報》去了一封親筆函,懇求報社編輯能及時將安民信息通過媒體傳遞給民眾。 《溫州日報》非常重視,提早一天,在第一版以醒目標題刊出:《駐軍打靶勿生誤會》。 1943年8月26日至30日 《溫州日報》接連5天刊登《鍾學棟啟事》:“學棟經奉令調中央軍校第三分校,不日即須離溫往贛。因率部駐溫凡三年,棟恐所屬對地方或有手續未清之事。凡我父老同胞,如有所指教,或須學棟負責答復與處理清楚之事,請於九月一日前寄函茶山交本人親收,或屈駕面告;九月一日以後,學棟即不再負責。謹此拜啟,並希鑒諒是幸。” 鍾學棟將軍作為抗日名將留給我們的文獻資料極少,卻在極少的文字裡已經啟迪和教育了後人— 自始至終要把國家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要把人民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要把士兵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我們無須用更多文字去讚美鍾學棟將軍,他的言行已經是最好的詮釋! 鍾學棟將軍出身廣東省紫金縣名門望族,據《東門鍾氏宗祠族譜》記載,鍾將軍為福建汀州遷廣東紫金縣第二十世祖,生父鍾鏡堂公,清末同治年間拔貢,設館教學為生,先娶葉氏太夫人生二子,繼娶余氏太夫人生鍾學棟將軍等三子。鍾鏡堂公在鄉桃李滿門,鍾學棟將軍生母余其招為新加坡僑領餘庭卿公之長女。鍾學棟將軍之髮妻黃墨莊,廣東梅縣愛國詩人清末外交家黃遵憲-公度先生之長孫女,生長子鍾武昌(2006年在泰國病逝),繼娶浙江金華人方玉仙,生幼子鍾方茅。鍾方茅生一子鍾伊高,現居浙江寧波。鍾武昌公乃黃墨莊太夫人獨子,共娶四房妻妾共生九子三女,散居港台地區及美國、加拿大、泰國。鍾學棟將軍嫡長孫鍾煜晟現居港經商,曾回鄉認祖歸宗。鍾學棟將軍胞弟鍾學樑自幼習中醫,抗戰期間避難江西行醫,在江西遂川縣落籍,生三子一女,散居上海、江西等地。 鍾學棟將軍後人當為有抗日愛國英雄先祖而感到榮耀、驕傲和自豪!溫州人民也為有這樣一位抗日愛國英雄鍾學棟將軍而感到榮耀、驕傲和自豪! 2012年8月8日 作者陳鈞賢簡介: 先後在溫州民政、文化系統工作,長期從事近現代地方史研究,並偏重於民國史。職稱:研究館員 通訊處:溫州市馬鞍池新村23幢602室郵編:325000 聯繫手機:13587657729

2 則留言:

  1. 刘嘉树,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智山,湖南益阳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考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学习,毕业后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队区队附,国民革命军第1军排、连、营、团长。1933年任第二十二师四十六旅少将旅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11月授陆军少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1943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之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军军长。194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代副总司令。1946年起任湖南省军管区司令官兼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1950年2月6日在广西平南关被解放军俘虏。1972年3月3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
    抗戰後期部分黃埔軍校名將合影:前排右起杜聿明徐庭瑤黃傑後排右起邱清泉,鄭洞國,劉嘉樹。




    兵变事件始末:
    衢州绥靖公署于1946年8月22日在浙江泰顺成立浙闽边指挥所,主要指挥边区各县进行反共的武装进攻。11月1日,泰顺县政府实行“警保合一”制,将县自卫独立中队改编为县保安警察独立分队,分队共42人。分队长张万清率22人进驻泰顺县东湾坑村(现属文成县);分队附方镕率20人驻彭溪。可见其武装力量已显得单薄,其再次引发内战的政策已大失民心,甚至其内部的矛盾也突显出来。11月13日,驻东湾坑的国民党泰顺县保警独立分队警长陶家瑞发动兵变,趁去下洪挑运口粮之机,在莒江百步头击毙了分队长张万清,将队伍带到筱村吴山寮,并试图将驻彭溪的分队附方镕也引来消灭掉。后因一警士背着轻机枪逃到百丈口向国民党报告,陶家瑞一时又找不到共产党,只好动员散伙。事后,陶只好化名卖兵到江苏南通又当上国民党兵,六个月后逃回泰顺。中共浙闽边委书记郑丹甫指派黄孔伍、苏廷居与他联系,吸收他加入革命队伍。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广东紫金抗战英雄钟学栋将军 ,爱国救亡者全国同胞永远敬佩怀念您!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535&extra=

      刪除